“我学了很多育儿方法,觉得还是打,最管用。”
这是一个家长给我的留言。我认为他说的是对的。
如果我们把“改变孩子的行为”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话。打,的确是“立竿见影”的。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一个行为会带来可怕的后果,那就不会再做了。前提是:打得动,打得赢。
每一个信奉“打,是最好用的育儿法”的家长,最后停止使用这个育儿方法的原因,大多不是主观上“良心发现”,而是最终,打,也不好用了。
因为,打不动了,家长年纪大了;打不赢了,经历过短暂的势均力敌,孩子最终总会在体力上超过父母;打不到了,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平时有机会就躲起来。上大学故意挑个外地学校,见面都难。
可见,“打”这个育儿法,也是有“有效期”的,最长截止到孩子12岁左右。
毕竟暂时有用。所以,每一个倡导“不惩罚,不体罚”的育儿理念的老师,都一定会面对家长们的一个问题:“方法我用了,但是不管用,怎么办?”
通常这时候,我会让他巨细靡遗地描述当时“到底是怎么用的”的一切细节,然后帮他找到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一些不太准确和有待提到的部分。
但还是会有家长执着的问:“我把书上的话,原封不动地说给孩子,为什么他还是不改变呢?”
的确,即使我们有的时候做的如教科书般标准,也未必会有教科书上的效果。
“后来我气急了,还是像以前一样打了他一顿,这才算结束。”那位家长说。
“感情”总是比是非和好坏重要
说句题外话。
如果一个联系不多的中学同学,想跟你借钱,你觉得,什么是影响他能借到钱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他QQ上跟你说“诶,给我点儿钱花!我最近遇上点事儿”,你恐怕是不会借的吧,还会觉得他可能是个骗子。如果他特意登门拜访,诚恳地告知遇到的困境,告诉你他是多么需要这些钱,并且承诺归还日期。你更有可能会借钱给他吧。
这么看起来,借钱的时候,技巧和方法很重要。
那么,如果是陌生人特意登门拜访,诚恳地告知遇到的困境,告诉你……恐怕还没说到归还日期,你就要报警了。
再假设,是你的闺蜜在QQ上给你丢过来一句“诶,给我点儿钱花!我最近遇上点事儿”,你可能就会马上打个电话过去,一方面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一方面关心一下,对方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如果是真的需要,通常会痛快地借钱给她,还要嘱咐一句“需要帮忙就说话”。
那么如果是你人生中最恨的人,巴不得他家破人亡的人(并非要诅咒谁,只是举例描述一个恨的程度)特意登门拜访,诚恳地告知遇到的困境,告诉你……恐怕还没说到归还日期,你就已经开心得不能自已了吧?内心里的独白一定是:“有什么不开心,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这么看起来,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关系不够好的话,技巧再好你也不会借。而如果关系很好,技巧和方法就不在话下了。
所以,你要不要借钱给别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关系。
不仅是借钱,我们人生中的事大多如此。
那些自己明明是“对”的事件上,为什么没有得到支持
以前,我们总是以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对不对”,“该不该”。我们执着于“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到底谁对,谁对就应该听谁的”。
于是我们的人生充满了困惑,那些自己明明是“对”的事件上,为什么没有得到支持。
其实不是。
如果关系足够好,小伙伴逃学让我帮忙跟老师请病假,我也会去做,虽然我知道这是“错”的。
如果刚刚跟同学打了一架,对方的钱包掉出口袋,我也不想去提醒他,虽然我知道这是“对”的。
如果关系足够好,即使是江洋大盗也有姑娘愿意生死相随,亡命天涯。
如果看对方不顺眼,就算是高富帅、官二代、有车有房、海龟创业,也不会嫁。
“感情”总是比是非和好坏重要。因为我们是人。
亲子关系,同理。
如何营造更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好的家庭里,孩子会很容易体谅父母的感受,理解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的困难,因而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里,孩子会无视父母的需求,在反复要求下才勉强配合,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调整;
亲子关系很差的家庭里,孩子有时候甚至会故意做出让父母不开心的事。比如有些非常叛逆的孩子,因为知道自己学习成绩好,父母会开心,所以即使能完成试卷也故意写错,不让他们“得逞”。
可以想见,孩子平时受到的压力多么大,才会有这么大的反弹力。
那么,如何营造更好的亲子关系呢?
1。不干涉属于孩子自己的事。
我清晰地记得,几年前在朋友家看到他批评孩子喝饮料的时候咬吸管的尖刻和严厉,并且因此惩罚孩子三个月不许喝饮料。5岁的孩子在客人们面前很没面子。
但是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孩子喝饮料的时候咬吸管,到底是如何妨碍父母的。同时,如果咬吸管会遭到如此严厉的批评,那么万一孩子真的做了“错”事,又需要多几倍的严厉,才能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呢?
诸如此类。穿什么衣服,看哪部动画片,学什么课外班,跟谁恋爱,这些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把决定权还给孩子,是最大的尊重。
2。当孩子的行为阻碍你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指责,不批判。
当你回家已经很累了,孩子还缠着你玩,并不是因为他“不懂事,调皮”,而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你累了;
当孩子很晚都没开始写作业,别给他贴“拖拉、贪玩、不负责任”的标签,而是告诉他,因为你要确认他写完作业才能睡觉,所以他这么晚还没写作业,影响你休息了;
当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别质问他“怎么这么麻烦,让人头疼死了”,而是告诉他,因为你要上班,所以他不上幼儿园你就没有办法去工作了。
总之,别轻易指责孩子,他所有看似“找麻烦”的举动,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找到的解决方案而已。
你给孩子贴的所有负面标签,要么被他内化,成为对自己的认知,然后潜移默化地成为你标签中的那个人;要么引发他强烈的抗拒,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地雷。
3。当孩子和你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尝试去找到能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法去解决,而不用权威手段逼迫对方。
当孩子和你的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当然也没必要委屈自己。因为家长觉得不舒服,同样会影响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好”,一定是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我们能做到这些,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一定不会太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的大多数要求,孩子也会更愿意实现。
所以,即使那些提倡“尊重孩子,爱和自由”的育儿方法,在某些事情上真的“不管用”,但是他们能够帮助我们增进亲子关系,让彼此多了尊重和理解,这就是最有意义的“管用”。
毕竟,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城一池的输赢,一粥一饭的取舍,而是长期持续,终其一生的纠葛。
就像是,当我们想要借钱,我们跟对方的关系够好,同时又掌握了正确的表达技巧,那成功的概率就非常大了。
看到这里,可能一些有心的妈妈会提出问题——借钱的例子用在这里不合适吧?因为借钱的事是发生在两个独立平等的人之间,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请求对方帮助。这和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这么想,我们就要来讨论一下,对你来说,“亲子教育”又是什么呢?
对孩子的控制吗?还是“天地人伦,理所应当”的“服从”?
真的对育儿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是个从小吃过不少苦头的“孩子”。为了达到父母的“应该”,委屈了很多自己的“应该”。要不要把这种方式继续传递给孩子,是他们选择育儿方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需要孩子做出改变的那些事件,正是两个独立平等的人之间,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请求对方帮忙。
不是自上而下的指责;不是权威对庶民的命令;不是领导对员工的批评,只是“妈妈累了,想休息,不能陪你玩了”;只是“你把玩具扔在厨房里,影响妈妈做饭了,妈妈觉得很不方便”;只是“如果你不上幼儿园,妈妈就没法上班了,这让妈妈觉得有点儿着急”。
孩子会报以对你的理解。
就像是我们无论跟谁借了钱,迟早都要还一样。我们曾经给予孩子的尊重或者蔑视,鼓励或者打击,爱或者恐惧,迟早,都会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俄讯
热点
旅游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最美龙江微信号
最美龙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