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照相馆,留住时代的影子

发布日期:2018-10-09

照相馆,留住时代的影子 

  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为爱新觉罗·耆英拍摄了一张肖像照,这被认定为中国最早的一张照片。不仅留存下被摄者的样貌,还成为时光的印记。上周,黑龙江卫视《劳动最光荣》体验员挑战新职业,将目光锁定住光影的记录者——摄影师。本周三(3月14日),本报记者跟随《劳动最光荣》的脚步,走入位于哈尔滨的中国照相馆。

  八十年历史,给周总理拍过照

  走入《中国照相馆》,第一眼就会被他们拍摄过的历史照片所吸引。长长的宣传栏中,有周总理、刘少奇的肖像照片。从事32年摄影事业的高军,是馆里资历最老的摄影师,他向记者讲述了中国照相馆近百年的历史。

  高师傅说:“中国照相馆最早建于上海,是1937年吴建屏开设的。1939年,陈云裳、梅熹主演的《木兰从军》在上海热映,吴建屏抓住时机,冲印了5万张陈云裳不同姿态的照片。”买一张影票送一张明星照片,这在当时的“十里洋场”轰动一时,“中国照相馆”也一战成名。

  1956年公私合营后,国务院指定将中国照相馆搬到北京。谁也没想到,当年10月的一个周末,在没有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走入了摄影室,悄悄挨着排队的顾客坐下来。摄影师们发现总理,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总理却说:按秩序嘛,谁先来谁照。高师傅告诉记者:“师傅们一边拍照心里一边哆嗦,还是总理用聊天的方式让大家放松下来。他们一边聊天一边拍摄,最后不仅摄影师不紧张了,照片的效果也非常棒。”

  60年代初,中国照相馆接到上级通知,有一名中央领导要来照相。那天晚上10点,摄影师们听到有人往里面走来。他们抬头一看,是刘少奇同志!刘少奇同志刚风尘仆仆地出访归来,第一时间赶到照相馆拍工作照。准备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发现,刘少奇同志努力将一个吸剩的烟屁股接到另一支新烟上去。大家不禁心中一热:少奇同志真节俭!

照相馆,留住时代的影子 

  三十载春秋,小小相机参与生活

  从手拿相机拍摄百货橱窗到今天,高军已经与照相结缘了32年。他说,自己手中小小的相机,记录了大大的时代。

  “我对摄影最初的印象是70年代末,那时候最流行的就是明星照。当时哈尔滨的照相馆很少,去照相馆拍照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我记得当年松花江边开了一个照相馆,专拍‘明星摄影’,轰动一时。”所谓的明星摄影其实就是大家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拍摄一张“大头照”。高军记得:“那年电影《保密局的枪声》非常火,男生一窝蜂地模仿侦察兵的形象来照相。当时的照相馆不提供化妆、服装业务,男士们自己打发蜡,将头发抹得光光的来拍照,就觉得特别有面儿。”

  对女士来说,明星照就更有吸引力了。“女士们一般就两个发型,要不就是大辫子,要不就是烫头。70年代末烫头非常流行,有一段还要单位开介绍信才能烫。女士们模仿刘晓庆,烫一头大波浪,赶快来拍照留念。”

  等到80年代,明星照的热度减退,婚纱照、儿童照开始流行。那时没有室外婚纱摄影,新人结婚就是到照相馆里拍摄。80年代照相馆橱窗,里面有大幅的彩色婚纱照片,也有小幅的黑白婚纱照,还有手写的小广告。一些拍得好的照片就挂在橱窗里当广告。哈尔滨的刘女士还记得:“我和爱人80年代末结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婚纱写真,婚前去照相馆拍一张照片就是最好的纪念了。我记得自己还特意请了一天假,仔细选了一家道外的婚纱照相馆。说是专业拍结婚照的,但就只有一套婚纱,照片的背景墙是木质的板子,照相馆专人在上面画的图案,有别墅、有花园。我是冬天拍的婚纱照,别看外面是长长的白纱裙,里面套着厚厚的棉衣服。就那样,心里也满足,觉得能珍藏一辈子。”

  除了婚纱照,儿童写真也逐渐流行。高师傅说:“照相馆一直有给孩子拍百天照、生活照的服务,但过去条件不好,留念的少。80年代开始,经济水平提高了,不少人舍得花钱拍照了。有人专门给孩子拍‘成人照’,穿小西服、小皮鞋、戴上大眼镜,非常潮!”

照相馆,留住时代的影子 

  2011年,高师傅正式加入中国照相馆,在这儿,他拍摄了大量的“全家福”。他告诉记者,“中国人的全家福里有咱们的文化。不管什么样的家庭,永远老人是中心,大家按辈分排位,尊老文化融入生活。”

  数十载春秋,高师傅的相机记录了千百个家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相聚、别离,都在一张张相片中留下记忆。他记忆最深的,是一个从外地赶回来拍全家福的女儿。“老父亲病重,一向以事业为重的女儿赶快回到哈尔滨。预约拍照时,她一边哭一边回忆,总觉得自己打拼出来了,父母享福的日子在后头,直到父亲病危,才发现对父母照顾得太少了,这一世的父女缘太短。”

  高师傅说,不少家庭拍全家福都是这个原因:老人病重。“有的是老人想留纪念,有的是儿女为父母圆梦,很多人特别嘱咐拍照时隐瞒老人病情,但不少老人心中有数。拍摄的时候,就有老人偷偷告诉我,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不敢表现出来,要让孩子们安心。”有好多次,一家人团团圆圆地来拍摄,取照片时,就有人离开了。高师傅说:“不知道看过多少次了,儿女拿着照片,一边看一边哭。”

  当然,照片也记录下快乐的故事。前不久,高师傅接到任务给一对百岁老人拍照。他告诉记者:“丈夫102岁,妻子也近百岁了,老两口的婚姻几乎跨越了一个世纪,现在年纪大了,还没有单独的合影。我们上门拍摄的时候,发现老人的身体很硬朗,没事儿还能喝点小酒。”给这些老寿星们拍照总是非常快乐,“比如我们问爱情怎么保鲜,老夫人耳朵不好听差了,张嘴就说,‘那时候总吃粗粮’,逗得一屋子人都乐了。”

照相馆,留住时代的影子 

  高师傅正拍得起劲儿,老爷子突然睡着了。看到入睡的老伴儿,奶奶突然拿出一张老照片。“大家都在纳闷,老夫人拿照片干什么呢?没想到一会儿老先生醒了,第一句话就问:你是谁啊?老夫人把照片拿给他,看到旧合影,老先生突然一激灵:你不是淑兰吗?”高师傅说:“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一张照片,美好的记忆全回来了。”

  照片,记录变迁的时代

  从70年代的明星照,到80年代、90年代的婚纱照、儿童照、艺术照……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变迁的年代。高师傅说:曾几何时,去照相馆拍照,是中国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仪式,甚至成为人生特定阶段的标志物。年轻人、老人、孩子、夫妻、家人——他们来到照相馆,精心打扮,然后,郑重地让照相机将这一瞬间定格。

  不仅记录生活,照片还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进程。“困难的日子,只有特定的节日才拍照,如今生活好了,拍照的次数、理由都越来越多。过去大家拍照不在乎美丑,有照片留念就可以。现在被摄者对照片人物的美感有要求,不少人要修修图,很看重自己的形象,这是中国审美的发展。” (李熙爽)

文章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4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