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葛瓦里斯基,一百年前最露富的波兰人

发布日期:2017-07-07

葛瓦里斯基,一百年前最露富的波兰人 

葛瓦里斯基,一百年前最露富的波兰人 

    曾是颐园街1号的豪宅主人

  葛瓦里斯基这个名字有点绕口,他也算不上当时哈尔滨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却作为富翁被哈尔滨这座城市永远的记住了,因为他留下了一座至今都堪称奢华的豪宅——100年来,不管这座小洋楼用作何用,它的存在本身都是一块最闪亮的牌匾——颐园街1号。

  在哈尔滨,让人叹为观止的欧式建筑比比皆是,可是这些建筑放一块选美,独占花魁的那位却毫无悬念,位于颐园街1号的葛瓦里斯基豪宅,“颜值”一直是公认的第一,最委屈的是隔壁的颐园街3号,本来也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因为挨着这么个出挑的邻居,经常被人冷落。当年的颐园街1号面朝圣尼古拉教堂,左侧是车水马龙的大直街,美得张扬又无可争议。如今它隐匿在松雷、华融饭店等高层建筑的后面,没有当年那么显眼了,可是,当你不经意间从它身边走过,还是忍不住因为惊艳拿出相机:它怎么可以这么精致漂亮?当年它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少年从波兰来

  葛瓦里斯基1871年生于被沙俄统治的波兰。根据学者阿唐的研究,他的外公领导过波兰的独立起义,失败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的父亲也是独立运动领导人,一次在抗拒俄国宪兵搜捕时因心脏病突发死亡,留下了妻子和7名子女,葛瓦里斯基当时只有两个月大。12岁那年,他便离开家独闯世界,做过很多苦力。当时他梦想中的国度是美国,为了离美国近些,23岁那年他乘船来到海参崴,当上了乌苏里铁路的一名工头。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后来成为中东铁路局局长的霍尔瓦特。

  资深媒体人、哈尔滨地方史研究专家刘德基这样评价葛瓦里斯基:“葛瓦里斯基是波兰侨民中出类拔萃的,他来哈尔滨很早,1897年刚修路那会他就来了,开工典礼在绥芬河举行,当时葛瓦里斯基就在其中,是探测队的技术员。”

  火光中发现商机

  探测队在乌吉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以齐温斯基为首的探测队不想支付征地费用,因为他们认为乌吉密是皇家狩猎场。这下当地的山民和土匪不干了,两方联合起来,将勘察队埋设的界桩全部拔掉,全部枕木付之一炬,储木场燃起熊熊大火。

  整个探测队都一筹莫展,只有葛瓦里斯基兴奋起来。“这时候就看出他很有头脑了,他对齐温斯基说:不如你把这活包给我!此时老朋友霍尔瓦特已经成了中东铁路的‘一把手’,他也觉得他的办法可行,就同意了。葛瓦里斯基一看机会到手,立刻返回波兰老家,卖房子卖地,把全部的家当都投到了他的林业公司上,可以说是孤注一掷,也是很有魄力的。他不张扬却很自信,也不欺诈。”刘德基说,葛瓦里斯基应该是用利益共享的方式说服了山民和土匪,获得了公司成立后的第一张大单,再加上跟霍尔瓦特关系够“铁”,他成了中东铁路建设的长期木材供应商。

  到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年仅32岁的葛瓦里斯基已经是有名的富豪。“火车烧煤是多少年之后,之前的燃料一直靠木材。小兴安岭的水曲柳、黄菠萝、楸木、核桃木等阔叶珍贵硬木,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北满与东省铁路》一书曾记载:“中东铁路东部林场砍伐无度,只伐不植,已伐的林场,遂成旷野。良材伐尽后,即移地别处,而森林铁路亦随之。”

  葛瓦里斯基在亚布力、一面坡、海林、横道河子、虎林有五处林场,占沙俄势力控制的森林总面积三成以上。“仅尚志虎峰岭一处就有1700平方俄里。”不过刘德基同时指出,“虽然这些外商占了我们的地,占了我们的资源,但是也给了哈尔滨发展的机遇,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哈尔滨就成为国际大都市。上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外资占全国的27%,超过上海24%,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外资。”

  葛瓦里斯基在哈尔滨发迹了,却并没有马上定居,他一直欧亚两边跑:在东北采伐,在欧洲销售。他把生意扩展到木材加工,成立了松江胶合板厂,巴黎、维也纳都能看到他的产品。他还有面粉厂、松脂油厂、木材蒸馏厂、造纸厂,其中面粉厂为当时规模最大,在日俄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

  首富之争

  那个年代还没有富豪排行榜,但是哈尔滨的城市首富候选人却只有两位:葛瓦里斯基和斯基德尔斯基,而且两家的豪宅毗邻:颐园街1号和3号。因为1号更漂亮一些,很多人都认为葛瓦里斯基肯定更富有一些。但是刘德基认为,首富应该还是斯基德尔斯基。“两个人争了一辈子,但是他们的实力还不一样,葛瓦里斯基的生意主要是木材,而斯基德尔斯基的摊子比较大,除了木材还搞煤矿、铁路工程。老斯基德尔斯基一辈子没来过哈尔滨,他本人一直在海参崴,目标是当远东的石油大亨,哈尔滨的生意交给了几个儿子。老斯基德尔斯基有五个儿子,个个都很有经商头脑,小儿子在老爷子眼里算不着调的,结果一到哈尔滨就盯上了松花江,买了不少船,几个儿子像老虎似的各把一个山头。而葛瓦里斯基只有一个女儿,到晚年也就认了。”

  不过葛瓦里斯基的优势是起步早,跟霍尔瓦特关系更近,所以当大家都盯上了颐园街1号这块龙脊上的风水宝地的时候,葛瓦里斯基胜出了。这个花园别墅盖了三年,盖好之后果然为葛瓦里斯基在“首富之争”中扳回一分,连斯基德尔斯基都承认:1号的房子比他的漂亮。

  很多人以为葛瓦里斯基与斯基德尔斯基一样是犹太人,事实上葛瓦里斯基不是犹太人,是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刘德基强调:“斯基德尔斯基家族更有胆魄一些,因为犹太人当时哈尔滨有2万人。葛瓦里斯基更胆小,因为波兰人最多时只有7000人。”

  昔日富豪落魄到无处藏身

  史料记载中的葛瓦里斯基是个慈善家,他救援的对象不局限于同胞,也有俄国人、犹太人,还包括中国人。有一个证据可以间接证明上述说法,哈尔滨文庙的功德碑上,葛瓦里斯基是以个人名义捐款最多的人——3000银币。

  关于他的衰败,一如他的发迹一样迅速。刘德基分析,这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沙皇垮台,苏维埃掌管中东铁路之后,他失去了霍尔瓦特这个靠山,拿不到木材砍伐权,而他的生意又很单一,所以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接着又赶上金融危机,他被一个生意上的老朋友骗了。”

  后来,葛瓦里斯基真正的克星——日本人来了。“他陆陆续续的卖了林场,很惨,买家主要是一个叫近藤的天皇亲属。”最后,葛瓦里斯基连他心爱的房子都守不住了:“那房子扎眼啊,本身就是露富的标志。日本人一开始说要买,葛瓦里斯基不卖,日本人就动硬了:那就把你的房子扒掉!最后只好卖了,至于价钱肯定也是欺负人的。”从1923年建成到1931年出租直至转让给日本人,葛瓦里斯基和家人在这里仅仅居住了不到8年。

  葛瓦里斯基去世后安眠在哈尔滨皇山公墓,而关于他去世前的那段时光,史料的记载是空白。“波兰老家的家产当年创业时都卖光了,回去也没意义,没有人知道最后的时光他住在哪,过的是什么日子。”刘德基说,葛瓦里斯基于1940年去世,终年68岁。两年后他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哈尔滨,辗转英国到了美国。大女儿维基嫁给了瑞典驻台湾外交官,终生生活在台湾。

  从奢华洋房到红色教育基地

  原主人离开后,风华绝代的颐园街1号依然在继续它的传奇,风雨百年,它成了哈尔滨城史的最好见证。有资料说,日伪时期,这里是日本陆军驻哈尔滨特务机关,土肥原一度在此办公。被胁迫为哈尔滨日本特务机关工作的意大利人范思白披露,两栋建筑之间的围墙被日本人打穿,他曾跟随土肥原由“3号”进入“1号”,在一层见到了自己的新上司。

  哈尔滨解放后,颐园街1号作为日伪私财充公。1950年2月27日,访苏归来的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途经哈尔滨,毛泽东下榻在颐园街1号。短短17个半小时,毛主席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现在颐园街1号的另一个名字叫“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馆长刘强敏介绍说:“毛主席当时坐了十天十夜的火车,可是他到哈尔滨以后却马不停蹄,翻阅了地方报纸后,便去哈尔滨车辆厂视察,然后去当时的全市最高建筑——国际饭店俯视市容。颐园街1号的气派也让毛主席非常感叹,一进门,看到前厅的大镜子,他就笑了:“这里真阔气。”

  刘馆长说:“当时咱们把晚餐准备得很丰盛,由于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也在场,毛主席当时没说什么。事后他对市长饶斌说,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临行,毛主席留下了意味深长的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作风”。这也是省委刊物《奋斗》诞生的源头。“时隔67年,毛主席的题词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报记者近日走进这座百年宅院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闭馆装修。在刘馆长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正在维修中的纪念馆。这座宅院占地3000平方米,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别尔纳尔达奇设计,是一座带有花园的法国古典式间或浪漫主义色彩的别墅建筑。墙体采用石材饰面,显示整个建筑的坚实与华丽。主体建筑层次分明,下有半地下室,上有阁楼,孟莎式阁楼屋顶,圆形老虎窗突破檐口小花与檐口文艺复兴式的花栏杆相连,犹如串珠围成的女儿墙,不仅使顶层造型完美收官,也使整个建筑更加协调。小楼的内部设计也高贵大气,举架很高,天棚、楼梯、门框、壁炉全部采用高档木料装潢,客厅、餐厅等不同功能的房间都宽敞明亮,整个洋楼保存完整,连吊灯都是当年留下来的原款。

  经过精心维修的颐园街1号几个月后便会重新开放,门票免费,也许每一个想了解哈尔滨的人,都该来这里看看。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