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关于张学良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下):事业篇

发布日期:2017-08-18

  前一段时间划世纪的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火热开打,笔者为了看这一精彩对决花费了不少时间。好在今天将有关张学良文章的下半部完成,可以让大家一窥张学良一生的事业。

  六、张作霖VS张学良:合纵对连横

  若谈及张学良的功业,显然是应当与其父亲作对比的。可以说,这两位奉军首领争霸中国的策略极为不同。具体来讲,张作霖在与其他军阀争霸时多采用“合纵”的策略,而张学良多采用“连横”的策略。

  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韩非子·五蠹》),张作霖在与其他军阀争霸时就常常采取联合弱小军阀攻击强大军阀的做法。直皖战争前,中国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乃是皖系,中国实际上的领导人也是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为了推倒皖系,张作霖积极响应吴佩孚讨伐段祺瑞的号召,与之组建了直奉联军,在直皖战争的东线战场积极参战,结果战胜了段祺瑞,与吴佩孚共同把持了北京政权。然而不久,两人因为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于是张作霖便联合段祺瑞和孙中山,组成了奉、皖、粤反直系联合阵线。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战争开战,结果奉军战败。战后吴佩孚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状态,控制多达15个省区的地盘,连列宁都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吴佩孚将统一中国,然而张作霖并未屈服,与皖系军阀卢永祥和孙中山依旧联系密切,伺机而动,准备与吴佩孚再度一决雌雄。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由于冯玉祥倒戈等原因,张作霖最终取胜并入主北京。此次战役之后,张作霖除东北地区外,还控制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的地区,所控制的地盘达到了最大,一度有统一中国的资本,但因为南方几省经营的失败以及郭松龄反叛等原因而未能再进一步。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中国军阀割据势力图(图片来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张作霖此时占据的地盘与中共“三大战役”后所占领的基本相同

  连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张学良在自己的争霸事业中曾在中原大战中鲜明地使用了这种策略。中原大战的参战双方,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组成的反蒋联军大约有八十万,蒋介石的军队尽管只有六十多万,但相对来说更为精锐,且海陆空三军齐全,加之蒋介石所控省份更为富裕,整体来讲实力更为占优。中原大战前期,双方都积极拉拢张学良,张学良表面上严守中立,实际更为倾向于蒋介石。当中原大战已经进行到对反蒋联军极为不利的局面时,张学良通电要出兵“调停”战争,于1930年9月19日出兵入关,阎锡山急忙退出北平、天津。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获得了河北一省和北平、天津、青岛三市的地区,并且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海陆空军副司令,成为了当时中国蒋介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人物,地盘和声誉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张作霖与张学良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来争霸中国,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张作霖采用“合纵”的策略,因而能从一名地方军阀逐步发展起来,最终成为了北洋军阀的末代首领;而张学良采取的“连横”策略,使得在中原大战后中国一时形成了“南蒋北张”的局面,同时中国也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期,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也在此奠定了基础。谁的策略更为高明一些,确实难以判断。

  七、张学良与东北近代经济

  张学良主政东北的时间实际上比较短,仅是从1928年到1931年,但在这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的经济依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张学良上台伊始,便采取了裁撤军队、整顿金融等措施,使得东北地区在张作霖执政末期由于长年战争引发的混乱经济形势得到了改善。同时,张学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矿业都得到了发展。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共有昂齐(昂昂溪—齐齐哈尔)、齐克(齐齐哈尔—克山)、洮索(洮安—索伦)以及沈海(沈阳—海龙)铁路北段等铁路修建成功,葫芦岛港也开始被积极筹建,这些交通运输业上的变化对日本控制下的南满铁路和大连港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另外,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转变了之前外资过度依赖于日本的情况,积极引进欧洲与美国方面的投资,以期能够遏制日本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影响。只可惜,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张学良的很多经济政策都未能够得到实施。

  八、张学良与东北近代文化

  这里主要讲一讲张学良与东北大学的关系。

  东北大学是张作霖执政时期在沈阳建立的一所大学,是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种类最齐全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从其遗产中捐赠了150万元来建造东大校舍,并于1928年8月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张学良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为提高教学质量,东北大学斥重金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著名学者兼政治家章士钊、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等都在此时来到东北大学讲学。这一时期,东北大学的整体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

 

  民国时代的东北大学校门

  1949年初中国*********执政东北华北后,东北大学被一分为三,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留在了沈阳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了东北工学院(于上世纪90年代更名为“东北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大部分)、法商学院并入了今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农学院并入了今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可以说,今天在这三所高校求学的学子一定程度上都在受益于张学良担任东北大学校长时的锐意经营。

 

  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的老东北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老东北大学的部分院系并入东北师范大学的同时,一些重要的档案随之而迁入东北师范大学

  九、“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张学良与蒋介石谁的锅

  “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以很小的代价占领了东北地区,至于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是张学良还是蒋介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界的一大重要问题。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以目前被揭露的史料来看,蒋介石不可能亲自下达不抵抗的命令,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当天,蒋介石正在前往南昌指挥“剿共”的船上,并不知道日军已占领沈阳,当他得知这一事实时,已经是第二天9月19日。不抵抗命令确实是由张学良亲自下令给自己的部下的。尽管如此,蒋介石对于这一政策也是默认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不采取军事手段与日作战而是寄希望于国联调停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也是不抵抗主义的表现。

  为何张学良与蒋介石对日本竟会不约而同地采取不抵抗政策呢?对于张学良,他首先错误估计了日本方面的意图,他以为日军这一次的行动也只是一次普通的挑衅运动,只要避免大规模的冲突便不会有恶劣的影响产生,同时,有着与苏联“中东路事件”的前车之鉴,张学良不愿意在没有中央的强力援助下独立对外国采取军事行动。而对于蒋介石,当时在中国还有汪精卫、胡汉民、中共以及其他一些反蒋势力,而且多活跃在中国南部地区,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显然是心头大患,因此他才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更加注重与这些势力的周旋,而没有太大心思去采取行动收回远离自己势力中心地区的东北。归根到底,不抵抗政策可以说是在当时中国分裂情况下的一种悲哀产物。

  十、有关张学良的书籍及影视作品推荐

 

  这是一本由张学良口述,唐德刚记录撰写而成的回忆录。回忆录按时间顺序写成,书中主要能看到张学良与亲人、战友和对手交往的一些细节,以及张学良对他们的看法。除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外,张学良还浓墨重彩地回忆了自己的感情经历。另外,唐德刚在本书“外编”中论及张氏父子的文章也很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由历史学家王海晨、胡玉海写成的有关张学良的传记。全书较为详尽地记叙了张学良一生的经历,运用了张学良的演讲稿、电报、书信等丰富的原始史料,整体来说可读性较强。不过本书感情色彩比较明显,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稍显“正统”。

 

  这是一部台湾地区组织拍摄,由台湾著名媒体人郭冠英、周玉蔻采访,张学良口述而形成的纪录片。共包含四集:第一集“白山黑水”(主要讲述张学良的故乡及青少年经历);第二集“国仇家恨”(主要讲述“东北易帜”和“九一八事变”);第三集“西安事变”;第四集“真自由”(主要讲述张学良被囚禁后的生活)。优酷上可以搜到全部四集的资源(我可没有打广告,因为我是在优酷上看的,不知道别的网站有没有资源)。这部纪录片使用了很多民国时期珍贵的影视资料,又采访了一些其他民国东北历史的亲历者,如王铁汉、齐邦媛,历史感十足。张学良较为幽默的回忆也为这部纪录片增色不少。

  参考书目:

  1、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写:《张学良口述历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

  2、王海晨、胡玉海:《世纪情怀:张学良全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4、彭敦文:《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及其变化: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7年。

文章来源:東北歷史與文化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