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二人转源于金代臻蓬蓬歌,发祥于金上京地区

发布日期:2018-02-23

  1953年4月1日至14日,文化部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吉林省榆树县民间艺人谷振铎、杨福生表演了《大西厢》片段,荣获优秀奖,在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的亲切接见。这是二人转首次在首都演出并获得殊荣,且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将俗称的“蹦蹦”定名为二人转。如今二人转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一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

  现在,大多研究者和行内艺人认为:二人转,也就是旧称的“蹦蹦”,诞生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近三百年历史。

  但是,二人转究竟诞生于何时?发祥于何地?

  笔者通过长期对二人转演出形式、唱腔特点、女真语言、史料记述等深入细致的研究,认为二人转至晚当诞生在辽金时期,源于金代女真人的臻蓬蓬歌,发祥于金上京地区,至今有千余年历史。

  下面,分别从表演形式、唱腔特点和女真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二人转与金乐舞和臻蓬蓬歌的渊源和传承。

  一、表演形式:

  二人转演出特点曾有“南(辽宁省)靠浪,北(黑龙江)靠唱,中间(吉林省)靠耍棒”的谚语,后来各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演出形式大体分为单出头(一人演唱),二人转(两人演唱),拉唱戏(多人分饰剧中角色演唱。)等。    在山西省高平县李门村二仙岭上二仙庙露台,露台三面均镶嵌石灰石阴刻兽及花鸟人物。其中东侧前部有幅散乐图,刻是男女各5人在行进中表演。前一男着官服,手持竹竿。后随表演者操腰鼓、扁鼓、笛子、萧、筚篥、拍板等乐器,衣左衽,有女真人显著的着装特点。

  舞台南侧还有一幅女真人乐舞图(附件一)惹人注目:这幅图阴刻6位彪悍女真武士,画面左起第一人正面立,双手横笛。第二人侧身立,头戴扁圆形浅毡帽,帽有带系于颌下,戴耳环,脑后垂五条辫发,左挂箭壶,右挂弓囊,面向两蹈舞者击节相和。

  图中第三、四人皆是头戴瓦楞帽,着窄袖袍,腰系蹀躞带,抱肚有花边,足穿高靴,双手各执布巾,作蹈舞之状。左蹈舞者背面,脑后垂三条辫发,右手扬过头顶,左手摆于背后。右蹈舞者正面,左手扬起,身向前倾,右脚尖点地,活泼热烈。

  画面第五人左手抱腰鼓于腋下,腰鼓有带斜挎于右肩,右手展掌正在击鼓,第六人坐于交椅之上,右手端酒碗,正在观看乐舞者表演。

  从石质门楣上知此图完成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仲秋,正是金代皇帝海陵王完颜亮统治时期,首都已由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市)迁到燕京(今北京),女真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也已在中原广泛传播。二仙庙露台的女真人乐舞图便是这一史实的真实反映。

  二仙庙金代女真人乐舞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二、五人组成乐队,第三、四人组成两人表演者,第六人是观众代表,整个画面向我们展现了二人转原生态表演的生动场面。直至今日,二人转表演还保持着这种手执手巾的简易道具特点。

  女真人喜欢唱歌跳舞,适逢喜庆,众人饮酒间轮番起舞,有人蹈舞歌唱,有人击节相和,直至尽兴方罢,颇有时代的特点。

  《三朝北盟汇编》记载:女真人“贫者则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纳之者即携而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

  “贵族子弟及富家儿,日夕饮酒,则相率携尊驰马戏饮,其地妇女闻其至多聚观之,间令侍坐,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讴歌以许觞,邂逅相携,调谑往返,即载以归,不为顾至追逐马足不远数里。”这种男女对歌、对舞恋爱求偶的形式,当是最原生态的二人转。

  《金史》卷63《景祖昭肃皇后唐括氏传》记载:后(阿骨打奶奶多保真)往邑屯村,世祖、肃宗皆从。桓赧、散达偕来,是时已有隙,被酒,语相浸,不能平,遂举刀相向。后起两执其手,谓桓赧、散达曰:“汝等皆吾夫时旧人,奈何一旦遽忘吾夫之恩,与小儿子辈忿争乎?因自作歌,桓赧、散达怒乃解。”

  金朝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奶奶唐括多保真自编自唱的自渡歌当是原生态二人转中单出头的表演形式。

  据毛奇龄《西河词话》载:至金章宗朝,董解元实作《西厢弹词》则有白有曲,专有一人弹并念唱之,嗣后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连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一人、笙一人、笛一人,列坐唱词,而复以男名末泥、女名旦儿者,并杂色人等,如勾栏扮演,随唱词做举止。这里记述便是二人转拉场戏的演出形式。

  二、唱腔特点:

  二人转表演讲究“说(说口)、唱(唱功)、扮(扮相)、舞(舞蹈)、绝(绝活)诸功,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说,常用曲牌有《胡胡腔》,一般用在正戏的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武嗨嗨》,不带调式,一般用来叙述故事发展,《文嗨嗨》,带调式,适于表现故事高潮部分,此外,还有三节板、五字锦、红柳子、哭糜子、神调等等诸腔调。

  《宣和杂记》记载:宣和初,收复燕山以归朝,金民来居京师,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为节而舞,人无不喜其声而效之。其所记载的臻蓬蓬歌,便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以鼓伴奏,边歌边舞,其歌舞清新、粗犷、豪放,不仅女真人喜爱,中原地区也是“人无不喜闻其声而效之”。

  《许亢宗奉旨行程录》载:腰鼓下手太阔,声遂下,而管笛声高,韵多不合。

  宋人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宣和间,客京师时,街巷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异国朝》、《四国朝》、《六国朝》、《蛮牌序》、《蓬莲花》等,其言至俚,一时士大夫亦皆歌之。可知臻蓬蓬歌已然成为当时白山黑水之间、长城内外、黄河中原大地流行歌曲。

  《宣和遗事》记载:宣和间,竟唱小词,尾声蓬蓬蓬(又一遍)乍乍蓬蓬蓬(又一遍)是这蓬乍(又一遍),这是有关臻蓬蓬歌乐腔的记载,臻蓬蓬与蹦蹦、棒棒是同音异字标注女真语音,所以臻蓬蓬歌的乐腔,也是二人转的乐腔。文嗨嗨和武嗨嗨便是臻蓬蓬歌的腔调。在二人转腔调中,武嗨嗨和神调分列,其实它们都有内在的联系,也都是女真萨满与天神沟通时唱的神歌常用调式,如萨满音乐中的《镶神词武嗨嗨》、《背灯调》、《请神调》、《接神调》等。

  清人杨宾《柳边纪略》卷3载:满州(女真后裔)有大宴会,主家男女更迭起舞。大率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盖以此为寿也。

  《空齐曲》与《红柳子》曲调基本相同,都是旋律朴素,音乐语汇通俗。是说唱性和戏剧性并存的曲调。都是上句——1,下句——3,只不过《红柳子》有甩腔落在——6。所以,二人转唱腔中的《红柳子》、《秧歌柳子》等柳子腔便是脱胎于女真人拜天射柳所唱的歌曲,这正体现了金代早期音乐的特点。

  二人转古老剧目《大西厢》,取材于唐元稹的《莺莺传》,金院本、元杂剧都有此剧目。并通过对金院本、连厢;元杂剧、倒啦;明清蹦蹦(棒棒)等演出形式、腔调、词牌的梳理,今天的二人转便是辽金时期的臻蓬蓬歌。

  三、女真语言:

  多数人认为二人转文嗨嗨和武嗨嗨唱腔中的过门“得呼嗨儿,喇呼嗨儿、呼儿嗨”为过门,连接词,没有实际意义,是汉语中的虚词。笔者通过对女真语言文字的研究发现:“得呼嗨儿”为女真语“的儿哈喇”,为快乐之意;“喇呼嗨儿”为女真语“忽秃儿”,为幸福之意;“呼儿嗨”为女真语“忽的剌”,为唱之意。是女真语快乐、幸福、歌唱之意。还有《羊调》中的“哪啦咿呼嗨呼嗨”都含有欢快、喜庆、积极向上的意义。由于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汉语注音的不同标字和语音脱落等演变,形成在如今二人转的过门中的演唱形式。

  女真人曾生存在白山黑水之间,曾崛起于按出浒水(今松花江支流阿什河)畔,不仅建立大金国,还以金上京(今哈尔滨阿城)地区为中心,创造了灿烂的金源文化,二人转也是金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金源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有待于更多专家、学者研究、认识。

  参考书目:

    1、《金史》

  2、《三朝北盟汇编》

  3、《许亢宗奉旨行程录》

  4、《独醒杂志》

  5、《宣和杂记》

  6、《宣和遗事》

  7、《柳边纪略》

  8、《剧说》

  9、《二人转词典》

  10、《考古》

文章来源: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2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