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看黑土文化中的俄罗斯元素

发布日期:2018-02-23

  其实,好多人都知道,在黑龙江这块热土上留有很多俄罗斯文化的元素。今天,我就向南方的朋友说说我所知道的一点点皮毛,与大家分享。

  要说黑土文化中的俄罗斯元素,开头必要从哈尔滨这座城市说起。

  哈尔滨,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仅有一百多年历史。

  哈尔滨的城市建筑、商业和贸易的兴盛,却与一个多世纪之前直至20世纪上半叶,大量俄籍犹太人、波兰人与白俄贵族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联。

  这些外国人的涌入,还和一条铁路的开通有关。那就是从1897年开始修建至1903年建成,全长2437公里,穿行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东铁路,她成为沙俄对中国东北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工具与基地。哈尔滨就是这基地的北部要塞重镇。可谓重中之重。

  先 说俄罗斯对哈尔滨建筑的影响。

  随着中东铁路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1907年,圣索菲亚教堂破土动工,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同时或后来建成一批相当规模的教堂(局大部分文化大革命前期间被毁)。

  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俄、英、日和捷克等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德、法、意等10个国家设领事馆,使哈尔滨在5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哈尔滨的各种教堂共有54所。教堂建筑是哈尔滨建筑艺术的独特景观,也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其中,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是以俄国沙皇尼古拉的名字命名。其座落在被俄国人称为“新城区”(南岗区中心)的广场,中心也称为中央寺院。建于1900年,建筑图样是在彼得堡设计的,由俄国建筑工程师蕾特维夫主持建成。

  这座教堂和莫斯科的同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出自同一张设计图纸。只可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圣·尼古拉教堂被毁。

  此外,还有圣母安息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圣母教堂,土耳其清真寺,清真寺等等。

  哈尔滨还有巴洛克式建筑,其代表有教育书店(松浦洋行),建于1909年;秋林公司(秋林洋行),建于1904年;哈尔滨市群艺馆(伪日满俱乐部),建于1933年;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吉黑邮政管理局),始建于1922年;道外红十字医院(同义庆百货商店),1916年建;还有马迭尔宾馆等等。

  从此在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形象开始树立起来了。

  俄罗斯文化对哈尔滨这个城市----从城市街道、建筑风格、市民的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家具餐具、餐饮习惯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哈尔滨是一个有着鲜明异国血统的文化混血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辨认岁月与时间,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所留下的俄罗斯文明烙刻的印痕。

  现在,一些俄罗斯的词语,已经融入到黑龙江的方言土语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一些人不知道,还以为就是黑龙江的方言呢。比如:“喂德罗”(铁皮桶)、“布拉吉”(连衣裙)、列巴(大面包)等俄语词汇,都被东北人熟练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始于上个世纪,繁荣于七八十年代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当时对于国内的音乐潮流起到了引领作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像《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等等,从此,人们用音乐之城,音乐之都等等来称呼哈尔滨。

  其实,哈尔滨的音乐基础也与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有很深得渊源。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苏联歌曲开始在中国悄悄流行,到50年代达到顶峰。哈尔滨是一座热爱音乐的城市,这一切都与苏俄文化的影响有关。

  俄国音乐与苏联歌曲都是被哈尔滨人熟知的,50年代出生的整整一代人,在至今记忆犹新的“老歌”中,其中苏联歌曲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凡在哈尔滨出生长大的人,许多人都能用俄汉两种语言演唱。

  饮食方面,哈尔滨有国内一流的西餐厅,如:华梅西餐厅,露西亚咖啡西餐厅等等。

  哈尔滨啤酒厂创建于1900年,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原名为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比国内著名的青岛啤酒还早。

  哈尔滨人喝啤酒在国内外都十大名在外,年啤酒的销量仅次于慕尼黑,世界名列第二。

  再说说住与行。哈尔滨市民的居住与生活方式,直到80年代,走进哈尔滨市民的家庭,仍能看到被粉刷成各种颜色的墙壁,并在墙壁与天花板的连接处,刷有图案优雅的装饰腰线,这种从二三十年代延续下来的房屋内装饰,在当时完全缺乏房屋装修概念的中国,无论在中原与江南,都是鲜见的。哈尔滨市民有较多家庭使用镶有铜柱的欧式古典席梦思床,在90年代之前一直流行腿柱粗大、结实笨重的俄式家具,颜色以黑色与深咖啡色为主,配有酒柜与衣帽架,而餐桌通常是长方形与椭圆形的。由于寒冷的气候与漫长的冬季,俄式的门斗、牛皮铜钉的厚重包门,也被哈尔滨人以各种方式接受、仿制或略加改造。

  哈尔滨原来还拥有完善的有轨电车交通系统,丁丁当当有轨电车声,那也是哈尔滨的一景,上世纪,八六年我出差去哈尔滨还乘坐里呢,后来被一些官僚以“有损市容”给拆除了。成为哈尔滨永远的痛。

  上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中俄边贸进一步发展,在21世纪全球化的背景下,进入了中俄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热烈、广泛的时期。在哈尔滨与其它许多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俄国商人,为东北带来了大量商机,带来了对于信息时代高科技文明的渴望,也带来了俄国商人的诚信与粗放。

  关于哈尔滨,要介绍得还很多很多,如:哈尔滨太阳岛新增的俄罗斯风情小镇。兆麟公园的冰灯大世界,中央大街的大理石路,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哈尔滨文庙,极乐寺,七级浮屠塔,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风车山庄滑雪场,东北虎林园等等。

文章来源:黑土文化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