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东北地区的幌子,清代时幌子文化已经相当完备

发布日期:2018-02-24
  我国东北地区店铺用幌是非常普遍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论是古老的城镇还是新兴的城市,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小镇,其办店建厂均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惯制挂幌子。 

  东北地区何时出现挂幌子习俗已无从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清代己经出现,《清稗类钞•农商类•龙江之市招》中记载:“同治以前,黑龙江南大街招牌皆用满文,后无之。西站回民招牌必用回字……”由此看来清代时东北的幌子文化已经相当完备,因此,幌子在东北流行的年代要远远早于清代。 

  东北的幌子当然是受关内影响的结果,绝大部分幌子同关内的幌子相同,但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和民族特点。许多幌子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异变,有些幌子为东北地区所独有。东北幌子的地域性特点一方面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人文环境造成的。 

  东北地区地处北温带,四季明显,夏季同南方气候无太大差异,然而冬季特别寒冷,因此,御寒是东北地区冬季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与此相适应在东北地区就出现了相关的作坊和店铺,如毡帽是很好的防寒工具,因此在东北毡帽特别流行,于是出现了以经营毡帽为对象的店铺,“毡帽铺又帽子屋,幌子是一顶大毡帽,天蓝色,下边悬着各种各样伪小帽子,叫人看去,新鲜有趣,引起人们的联想,招引人们去选择。这些小帽子的下端集中在一处,形成一个立着的三角形,底上系着一条红布条”(曹保明《中国东北行帮》第324页,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由于寒冷,东北人民喜住炕,炕上铺以用高梁篾编的席子,席铺的幌子就是将席子卷起竖在店前,上书以字号。

  东北地区盛产羊毛,羊毛做成的毡子既可做褥子,又可以做鞋,经营毡子的铺幌是用木板制成,上下边为黄色,中间为绿色,上书店铺字号下系一块红布。由于寒冷人们喜欢穿皮制品,因此出现了皮板铺,在吉黑两省的皮板铺幌子是将两块绿黑梯形木板串在一起,挂在店前,表示店内出售各种皮货。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许多物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特产如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靰鞡草即盛产于北方水边的一种特殊的草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东北人民很早就发现将其絮到鞋里具有很好的保暖功能,因此在城里就出现了专门经营靰鞡草的店铺,其幌子就是将实物悬挂于店前。 

  就人文环境而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历史过程造就了东北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亦造就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幌子文化。如东北地区以车马为主要交通工具,适应这种需要,出现了许多满足车老板歇脚喂料的客栈。东北地区客栈的幌子多种多样,每一种幌子特定的内含,车老板一看便知。东北地区人民冬季喜欢穿靰鞡,“土人著履,曰乌拉,制与靴同,而底软,连帮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且宜耐冻耐久,市有专肆。力食者,入冬皆倚赖之,价亦不昂(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六)。

  专门经营靰鞡鞋的店铺,其幌子就是悬挂着若干靰鞡鞋。东北人民洗被面喜欢浆洗,据说经过浆洗的被子不生虫子、不发酶。浆洗过后用棒槌捶打,适应这种需要出现了卖棒槌的店铺,其幌子就是悬挂着的棒槌。东北人民喜吸烟,无论男女老幼,“妇女叼着个大烟袋”是东北三大怪之一,“敬客,以烟为最”(西清《黑龙江外记》卷八),因此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消费品,烟铺的幌子就是一块木板上书写“关东烟”三个字,下系一块红布,烟袋、烟袋杆、烟袋嘴都有专门的店铺经营,等等,不一而足。 

  东北幌子除了具有地域特色而外,许多亦具有民族特色,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而外,还有满、蒙、回、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锡伯、柯尔克族等个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接受幌子文化的时候,亦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幌子,如满族妇女喜欢穿花盆底鞋,这是高跟鞋,底中部用木制成上敞下敛,成倒梯形状的鞋跟,因此就出现了专门经营鞋底的作坊,其幌子就是满族高跟鞋底串联起来的实物幌。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蒙古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在幌子上的题字或字幌上就出现了满文或蒙古文。东北民族骁勇强悍,能骑善射,适应马背民族和渔猎生产需要就出现了鞍鞯铺、弓箭铺、皮鞭铺。

  皮鞭铺的幌子非常有特点,“是以实物装饰而成,把十把、二十把鞭子散编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初升的太阳在放射光芒一样,细看却是一把一把精良的鞭子。鞭子上分段涂上鲜亮的颜色,下面是一捆鞭哨,扭拧在一起,一看便知销售的品种。还有的店挂一匹马的模型,那马在昂首嘶叫,好像被马鞭抽打着的形态。这种幌子,给人一种奇妙的意境,一匹骏马跃在晴空,使人想到‘鞭哨风冷柳烟轻,不闻人语闻鞭声’的古老的诗句”(曹保明《中国东北行帮》第323—324页)。满族妇女喜梳翅型头饰,作发型时要用发型网罩,马尾纂铺即是专门出售发型网罩的,其幌子是在一竹弓上悬挂几只发型网罩。 

  东北地区地处边陲,北、东与俄罗斯为邻,长期以来与俄罗斯交往甚多,因此幌子中亦有外来文化的特征,在幌子上出现俄文等文字。 

  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东北地区的幌子在不同地区仍然有些微不同,有些甚至差异很大,形成地方特色,如南部地区的幌子一般都非常简单而洗练,而北部地区的幌子要开化进步得多,其更新非常迅速,有的几乎与原来的传统的幌子脱节,代之而起的是一新式幌子,如油漆绘画幌、文字幌等。而且各地因聚居民族不同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非常浓厚,如临近蒙古族聚居地的城市,就有许多专门经营马具、兽毛、兽皮等与家畜有关的店铺,而在农商为主的城镇里则见不着这些东西。 

  总之,东北地区的幌子是中国幌子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是从关内沿用过来的,大部分幌子同关内一致,但东北地区的幌子亦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特色和民族特色,东北地区的区域内又有许多地域差异,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幌子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姹紫嫣红。 

文章来源:黑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093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