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

藏在瑞士的林甸珍宝

发布日期:2017-04-21

  真的很感谢这个不断前进的大数据时代,浩瀚的网络空间,不断地关联起世界角角落落的信息源,不断地传来一个个极具历史意义的珍贵线索。

  齐齐哈尔的刘锐老师去瑞士作访问学者时,在瑞士档案里发现了林甸天主教堂的档案资料和老照片,这对于文化积淀薄弱的林甸来说就是文化上的珍宝啊,她已出版《圣弥勒尔教堂图史》一书。本期发布的珍贵影像就是她书里众多资料之一。

  收到老师的赠书,里面的关于林甸永和屯教堂的老照片深深地震撼了我,看到这些宝贝,仿佛穿越时空与之对话,迫不及待地阅读品鉴。弥足珍贵的影像,使得这片土地的过往又有了精彩的定格。老教堂兼具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大气磅礴,底蕴深厚,试想想,当年在那片原野上曾具有着怎样的神秘吸引力。

  宗教场所在这个社会上的作用的作用就相当于船的隔,正常航行时看不到它的作用,但是当船底漏水时,如果没有隔,就会很快倾覆沉没,如果有隔就会阻止或者减缓这一进程。当年国破时很多宗教场所都担起了避风港施救难民的责任。在齐齐哈尔地区也是如此,很多教堂都充当起这一角色,刘锐老师在书中描绘的圣弥勒尔教堂就是如此。一个社会除了垂直体系外,还要有维度的箍,而宗教场所正是这样其中一维,只有这样维多当国有难时这个社会才不至于彻底快速崩溃。

  每当行走在这片土地上,都会为这里的过往苍白而叹息,殊不知,在遥远的欧洲瑞士某个地方却藏着中国东北部毫不起眼的小县林甸的一段厚重历史,世界很大又很小。哈尔滨以及齐齐哈尔目前对老教堂的挖掘保护重建,让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对于林甸来说,如果能在原址重建这样一座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老教堂,不言而喻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希望各界的有识之士共同推动这件事。

  建筑是永恒的丰碑,凝固的音乐,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凝结了诸多丰富的文化元素与时间的坐标,不管时空如何变幻,带给人们恒久不变的感受都是那么强烈。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共鸣。记得住乡愁望得见故乡,成为每一个内心深处有故乡的人的共鸣。记住过往,慎终追远,避免熊瞎子掰苞米式的发展,否则,就谈不上传承与积淀,底蕴也更无从谈起,不管什么样的地方,老建筑的保护与重建同样重要。

  无论是当时马车的式样,还是主教的衣着,无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质。想想90年前,有那样一群人抱着坚定的信念,远在异国他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传教工作,真的令人感叹。英贺福主教是一位具有博士学位、较高文化修养的传教者,他的传教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目前的种种证据表明,英贺福主教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热爱和平,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对于当年国联的调查勇于讲真话这样一位有正义感的主教,正因此得罪恼怒了日本侵略者,被日本人暗杀于小蒿子(泰康)与烟筒屯车站之间翻覆的火车上。

  遥远的瑞士也有一群人在关注着这片土地,英贺福的后人还能联系上,瑞士白冷教会依然保留着当年齐齐哈尔天主教区包括林甸在内的丰厚资料,刘锐老师的挖掘与整理使之重见天日,使得林甸百年历史探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年的交通工具,衣着风貌清晰可见,这些都让我们兴奋。

  西塞罗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一片土地也如此,没有建筑物的遗存,没有出现过有影响力的人物,没有留下精彩的文化作品,这个区域也是缺少灵魂的。希望我的家乡积淀的历史越来越厚重。

  本期图片资料扫描自《圣弥勒尔教堂图史》,文字资料整理张立新。

  罗马式兼具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雄伟壮观,在当年的那片土地上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在我的眼中这些照片都是珍宝。

  民国时期,1926年春,瑞士籍主教英贺福与全体林甸永和屯教友合影

  据齐齐哈尔教区史资料显示:1932年1月11日,齐齐哈尔正式成为监牧教区,英贺福任监牧,胡干普任副监牧。首任英贺福主教Mgr. Eugene-Jean IMHOF. S.M.B.是一位知名的神学博士,生于1899年,23岁晋铎,1924年来东北传教,只任主教席位两年零六天,1934年1月17日晚9时15分的国际列车翻车案,是日本人经过密谋,精心策划的杀害英贺福的一个计划。

藏在瑞士的林甸珍宝 

  1926年林甸这片土地上的照片,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林甸照片,不知道照片中教友的后代还是否生活在林甸。

藏在瑞士的林甸珍宝 

藏在瑞士的林甸珍宝 

  看看当年的马车有没有些中西合璧的味道

藏在瑞士的林甸珍宝 

  以上图片均扫描自刘锐老师的《圣米勒教堂图史》

  以下为搜集的百度相关背景资料:齐齐哈尔教区史

  齐齐哈尔的天主教活动始于1838年(道光十八年),当时黑龙江省被划为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满蒙教区的传教范围。

  1912年,北满(吉林)教区派法国神父师德,到齐齐哈尔市公园胡同(今龙沙公园1号门对过)租房传教,教友有三十多人。随后,吉林教区丁树丁(方济)任本堂,是齐齐哈尔城的首任国籍本堂。

  1924年5月,瑞士白冷传教会(Swiss Bethlehem Mission Immensee)派遣胡干普(Hugentobler)、英贺福(Imhof)和施耐茨(Schnetzler)三位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他们首先在山东兖州的一所修院学习汉语和中国习俗。同年12月,齐齐哈尔划入吉林教区。

  1925年,黑龙江省划入白冷会的传教区。

  1926年初,这三位传教士连同随后赶来的白冷会传教士傅罗林(Frohling)神父,从青岛乘船来到大连,然后经由奉天(Mukden,现今的沈阳)北上,于3月19日来到齐齐哈尔,受到当地教友和本地丁神父(国籍神父)的热烈欢迎。胡干普神父被任命为白冷会驻华总监,英贺福神父负责齐齐哈尔教区,施耐茨神父和傅罗林神父被派往长发屯。

  1926年春,教区创办小修道院。招收修生12人,胡干普任院长,院址在海山胡同圣堂内。英贺福神父(1932年1月11日被任命为齐齐哈尔教区监牧,1934年1月17日因列车焚毁殉难)来到齐齐哈尔后,便立即着手筹建齐齐哈尔总堂、修院和学校。

  1928年,为培养未来的国籍修女打基础,英神父成立了一个贞女团体,由有志献身教会的女青年们组成。该团体由同年10月随第二批圣十字架会修女来齐齐哈尔的荣玛利亚修女(Franziska Maria Jung)负责管理。1930年,在该团体定名为“耶稣圣婴圣德兰贞女修院”,院址设在贤良胡同,荣修女为会母。1931年,孟蕴范修女(Blandina Zwicker,随第三批圣十字架修女来齐齐哈尔)来到贞女修院,协助荣会母培育贞女们。

  白冷会派传教士来中国后,瑞士圣十字架修女会也于1927年开始派修女来华,协助白冷会神父们的工作。第一批派遣来的四位修女于1927年8月离开欧洲,10月到达齐齐哈尔。以后圣十字架修女会又于1928年、1929年、1931年、1933年和1935年分批派遣修女来到齐齐哈尔,每批3—5人,共计24人。首批到达的修女被派往其它各堂区和传教点协助神父们传教,并在那里从事医务工作。随着传教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些堂区成立了诊所,而齐齐哈尔市也成立了好几所医院和教会学校,并在那里工作。修女们还曾在长发屯和老城子为那些有志服务社会的年轻妇女们进行了专门培训。

  1930年,由瑞士白冷外方传教会印章薄尔圣十字架女修会Les Soeurs de la Sainte-Croix,来齐齐哈尔教区传教,并创办“耶稣婴孩德肋撒国际女修会”,当时有20多位修女为其成员。

  齐齐哈尔教区,辖黑龙江通肯河以西所有市县,及呼盟全境,并兼管伪满洲帝国的八个省,总面积达487,873平方公里,这些省分别是:黑龙江省、滨江省、黑河省、三江省以及兴安东、西、南、北四省。人口总数约为2,339,000人,其中教友大约17,000人。

  当时,齐齐哈尔只是一个监牧区,主教府设在齐齐哈尔市内,瑞士白冷会便在该区传教。

  1929年4月,齐齐哈尔教区设教长,由瑞士神父英贺福担任。此时,已有18位神父(瑞士10位、法国2位、德国5位、中国1位)先后在齐齐哈尔教区各堂口传教,主持教务。此外,还有11名修女(德国3位、瑞士位4、捷克4位)在各堂口协助传教。

  至1940年,在本教区工作过的神父先后有40多人(其中国籍神父2人);修女25人(她们曾在本教区负责培育国籍修女的工作)。

  1931年,圣弥厄尔教堂建成,主教府设于圣弥厄尔教堂内。

  1932年1月11日,齐齐哈尔正式成为监牧教区,英贺福任监牧,胡干普任副监牧。首任英贺福主教Mgr. Eugene-Jean IMHOF. S.M.B.是一位知名的神学博士,生于1899年,23岁晋铎,1924年来东北传教,只任主教席位两年零六天。

  1934年12月,教廷委任该会会士胡保禄神父,继英主教之后,成为齐齐哈尔监牧区第二任主教; 胡保禄主教Mgr. Paul Hugentobler,1893年1月7日生于瑞士Oberburen的德语区,27岁晋铎,1924年来中国东北。在胡保禄主教领导下,齐齐哈尔教区,在瑞士十字架会修女的偕手下,天主的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关于英贺福神父遇害始末

  【国际列车脱轨和英贺福遇害案】(选自网易“天上龙”博客《沧桑卜奎城中凝固的一种神情》)http://tianshanglong-.blog.163.com/blog/static/108170008200922072018631/

  瑞士天主教在齐齐哈尔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齐齐哈尔建起了圣弥勒尔大教堂和齐齐哈尔教区,宗教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设施日趋完善,也有了23000多教民。但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使得瑞士天主教的势力发展受到了日本人的控制,根本利益受到了侵害。

  从1931年圣弥勒尔大教堂建成那天起,就陷入了生不逢时的境地。日伪的残酷统治使天主教也加倍的一天比一天困难,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让齐齐哈尔教区的偌大摊子难以维持生计。

  英贺福本人也因不满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占,遭日本人的痛恨。为了维持齐齐哈尔天主教和圣弥勒尔大教堂的生存,英贺福不得不四处奔波,筹措资金解决教会的困难,而救众生于水火。英贺福以齐齐哈尔教区教主的身份四处奔波募集钱款,1934年伊始,他只身一人带着筹集的为数不菲的钱款先到哈尔滨提取巨款,然后登上开往满洲里的国际列车返回齐齐哈尔。列车途径小蒿子(今泰康),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回到齐齐哈尔了。然而灾难发生了,列车在小蒿子和烟筒屯之间,突然发生脱轨。一、二等车和卧铺车6节车厢被颠覆,乘客中4人重伤、14人轻伤。天主教齐齐哈尔教区的主教英贺福,因伤势严重不幸遇难。1934年1月17日晚9时15分的国际列车翻车案,是日本人经过密谋,精心策划的杀害英贺福的一个计划。

  英贺福不是反满抗日分子,但他是一个同情中国人的天主教会主教,他不满日本人侵占东北,为马占山的“江桥抗战”提供便利,早已为日本人所嫉恨,所以日本人密谋了国际列车脱轨案,在小蒿子和烟筒屯间将其杀害。1928年“皇姑屯炸车案”杀死了中国的张作霖,1934年“国际列车脱轨案”又杀死了瑞士人英贺福,两案如出一辙,均为日本关东军所为。

  有兴趣者可查《齐齐哈尔市志 4 文化卷》人 物 民国人物【英贺福】(http://d.wanfangdata.com.cn/LocalChronicleItem/5484098)

  关于圣弥勒尔大教堂

  圣弥勒尔大教堂是齐齐哈尔最大的天主教堂。创始人英贺福。占地面积6625平方米,建筑面积4524平方米。瑞士、德国、法国、波兰、英国、加拿大等外国传教士先后在这里从事传教活动。

  民中17年(1928年)7月,省城齐齐哈尔贤善胡同天主教堂瑞士籍神甫英贺福,为发展教徒,用2.98万元大洋购得冷百芝房产45间,以筹建新的教堂。

  民国19年(1930年),英贺福将购得的房屋拆除,在其址(今海山胡同))“圣弥勒尔大教堂”。

  民国20年(1931年)底建成,并开始进行天主教宗教活动。圣弥勒尔教堂是齐齐哈尔最大的天主教堂,占地面积6625平方米,建筑面积4524平方米。

  民国36年(1947年)7月,齐齐哈尔市政府公安机关在大教堂破获“胡干普间谍案”。因此,该教堂被政府接管,宗教活动停止,几十名外国神职人员被遣送回国。此后,大教堂先后被南下干训队、嫩江省委党校、北满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占用。在“文化大革命”中,大教堂遭到严重破坏。

  本期照片均扫描自刘锐老师的《圣弥勒尔教堂图史》

  刘锐简介: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历史高级教师。作为历史文化学者曾受邀访问瑞士白冷教会和圣十字架修女会,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斯蒂尔学院。

  参与编写:《齐齐哈尔乡土历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中华书局)教师教学用书

  发表论文:《江桥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江桥抗战开辟反法西斯第一战场》

  《瑞士英贺福主教与江桥抗战》

  《真正的中国军人--瑞士特派记者眼中的马占山将军》

  《美、瑞战地记者采访马占山将军引发的外交事件》

文章来源:故乡往事   作者:
分享到: 0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信箱Mail :dmhlj@sohu.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dmhlj@sohu.com

关于我们

黑ICP备15006614号 哈公网安备230100020044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证件号 : 黑B2-20160070

黑新网备 许可证编号:2332015001

关注我们
  • 最美龙江微信号

0.1094s